首页

搜索 繁体

北宋穿越指南 第1144节(2 / 3)

精度,我不自吹自擂,在场的朋友们可以自己上来验证。”

话音刚落,前几排的就涌上去。

人数太多了,坐后面的只能耐心等待。

化学学会的副会长魏仁甫,虽然坐在前排却没动,而是转身问身后的年轻学者:“我们是不是也收到过,从黄州那边来的论文?”

年轻学者叫曹黯,正是他到处写信推广分子论:“是有一篇黄州寄来的《分子论》,作者也叫谢衍。我已经按照老师的意思,否定了那篇论文。交叉审核之后,论文还是不过关,已给此人寄了退稿函。”

魏仁甫沉默了十多秒,突然问道:“你觉得那篇论文怎样?”

“有些内容似乎有道理,有些内容又完全反常识。”曹黯回答得模棱两可。

魏仁甫虽然有点担忧,但还是坚信自己才是对的:“我们也做一个阻尼天平,以前无法验证的东西,今后或许就能靠做实验解决了。黄州来的那篇论文,还是给他发表吧,毕竟只是理论猜想,错了也算一种思路……他发现了阻尼现象,已经不是什么无名之辈。”

不是无名之辈,所以不能随意退掉论文。

魏仁甫虽然是化学界的泰山北斗,但还没有一手遮天的能量。谢衍没名气也就罢了,现在已经搞出重量级成果,蛮横退其论文的做法容易坏事儿。

一拨又一拨的学者,上台去体验那台阻尼天平。

等他们下来的时候,全都带着兴奋的表情,很多受限于技术的实验,今后都可以用阻尼天平来做了啊!

大明皇家学会的总会长朱昱清,是一个快八十岁的老头儿,平时住在洛阳郊外颐养天年。

他今天也来凑热闹了,等所有人都摆弄完天平,才让人扶着他上去说:“你们这些年轻人,谁先给马车弄个阻尼器出来,减震弹簧根本就不顶用。我一把年纪了,老骨头受不得颠簸,这次都是让仆从抬着来的。”

众人顿时大笑。

当场就有学者表示,愿意为老会长研发马车阻尼器。

朱昱清又说:“天平取得了突破,这是学界的大事。我决定发起一次学术会议,明年初夏在洛阳举办,邀请全国的主要会员来参加。那个黄州府的谢衍,也要给他发出邀请。”

聂岐说道:“老前辈,学生已经写信邀请谢衍加入学会。阻尼现象虽然简单常见,但能衍生出很多学术成果。是给他初级会员资格,还是……酌情抬个一两级?”

聂岐还在耍小手段,好让谢衍对他感恩戴德。

朱昱清想了想说:“抬两级比较合适。只抬一级,跟他的贡献不匹配。若是抬三级,又难免木秀于林,凭空让他得罪许多同行。”

“老前辈思虑周全,学生佩服之至!”聂岐连忙拍马屁。

第20章 做了碧玉学士要装个逼

谢衍这两三个月在干啥?

一是写论文,二是造天平,三是交笔友。

几篇论文,全都跟天平有关,但又故意分开写,甚至目前只寄出了一篇。

之所以这样做,当然是为了保险。

他又不傻!

研发天平的速度很慢,因为谢衍制造的天平,比聂岐那个要高端得多。研发期间,需要不断调试,甚至还请来一个微雕工匠刻尺度。

笔友暂时只交了六个,更多写给他的交友信还在路上。

其中就包括洛阳那个聂岐,两人书信来往,聊得还挺不错。字里行间,聂岐想套取更多消息,谢衍趁机把对方当成工具人。

谢衍称自己从小就喜欢数理化,但受父兄影响选择了文科,私底下一直在努力自学。对于发现阻尼现象,他也是一通胡编,反正有各种名人故事可抄。

这些信息,都通过聂岐、朱世镕等笔友传播出去。

造势嘛,谁还不会啊?

当谢衍写的各种小作文,寄到洛阳、开封之后,两京学术圈很快就对他有了更具体的认知。

形象特别丰满。

一个出身于河北士绅家庭的少年,从小缺乏研究自然科学的环境。在父兄的要求下,只能被迫选择文科,但却不能浇灭他追求真理的热情。

在年复一年的勤奋自学之下,这个少年终于展露惊人天赋,对数理化的尖端领域都有了极深造诣。

当然,整个过程都有谢以勤帮忙出主意。

他们拿到那期物理学刊之后,谢以勤仔细分析聂岐的论文和书信,对儿子说:“这个人心术不良,把你当梯子踩,还让你以为那都是恩情。”

“挺恶心的。”谢衍评价道。

谢以勤问:“他先搞出阻尼天平,对你有多大的影响?”

谢衍摇头:“没什么影响,思路都不一样。他那种长臂天平,已经走到尽头了。我走的是另一条康庄大道,才刚刚起步而已。”

“那就没必要跟他翻脸,这种人也是可以合作的,但要记住不能被他牵着鼻子走。”谢以勤叮嘱道。

谢衍问道:“皇家学会邀请我明年去洛阳,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