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592章(1 / 2)

秦政听出了他话里的水分,但是没有揭穿。

因为他也懒得给子楚带一篓子瓜果去。

第二天,村长一大早就叫上要折腾户口的钱家人,跟他一起去县里。

他们没走多久,钱家大闺女也回来了。

大闺女嫁到了隔壁村,昨晚老三两口子特意托人把消息传去了隔壁。他们也不指望大闺女回来能把事情解决,就想着多薅点羊毛。

这姑娘喜欢挖婆家补贴娘家,所以每次上门必带东西。老三夫妻想着现在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,没法从大哥那边占便宜,就从大姐那头占好了。

为此,老三媳妇还特意没去县里,就在家等着大姑姐上门。

钱家大闺女回娘家没看到爹娘,只有一个三弟妹在家。一问才知道已经去城里办户口转移了,事情板上钉钉,再改不得。

她气得胸口上下起伏:

“真是太不像话了!一点都不孝顺!”

三媳妇凉凉地附和:

“可不是?我男人就说了不分家,这次转户口也不想转,可惜拗不过其他人。”

说着看向大姑姐空荡荡的手:

“大姐你今天来得有些匆忙啊。”

言下之意没顾得上准备礼物带回娘家。

大闺女没听明白,也没心思追问。随意点了点头,说是挺匆忙的,没想到还是没赶上。

她在婆家闹腾得厉害,不然也没办法抠出足够的好处给爹娘。但是她婆婆也不是吃素的,就压着她做更多的活。

一大早,钱家大闺女要先把家里衣服都洗了,才让出门。不然也不至于来晚一步,没赶上村长他们出发。

大闺女干脆就在娘家待着了,她要等爹娘回来好好问问情况。

半上午的时候,处理完事情的一行人就回到了村里。顺便带回来了一个爆炸性消息,也就是贾南风改姓。

村子里一下子又热闹起来。

扶苏还去围观了一下钱家大闺女撒泼撕扯二嫂和侄女,结果被贾南风一脚撩翻摔得鼻青脸肿。

听着周围人议论改姓。

扶苏播着新鲜花生,边吃边说:

“商蔓不就改过?有什么好惊讶的?”

赵婶子搭了话茬:

“那可不一样,小蔓是跟着她娘回了娘家村子,南风可是还在本村待着的。”

扶苏觉得都差不多:

“管天管地还管别人姓什么,又不是你家孙女改了姓。”

赵婶子:……

她老姐妹没说错,这秦家的小树说话就是难听。咒谁呢,啊呸,她家孙女才不会这么不孝。

赵婶子撸起袖子就要掰扯。

扶苏忽然想起一件事:

“婶子,赵是你夫家的姓吧?天天喊你赵婶子,我都忘了你原本姓什么了。”

赵婶子顿住了。

确实,她自己都快忘了。

其实古代虽然会将嫁了人的女子称为某氏,只记载姓不记载名,但那个姓用的还是自己本名里的姓。

也就是在说某夫人的时候,可能会用夫家姓。但也不是绝对的,比如《红楼梦》里贾政的夫人就经常被称为“王夫人”,而不是“贾夫人”。

很多比较古老的族谱,翻开也能看到各家媳妇记载的是诸如李氏。并非后来流行的赵李氏,非把夫姓加上去。

是从什么时候开始,墓碑上的刻字变成了赵李氏、张口称呼人也变成了赵婶子?

民间风俗的演变考究困难,很多事情已经难以追溯了。不过可以肯定是的,很多时候现代人确实比古人还封建。

赵婶子被扶苏的突然发问弄哑了火,看热闹也觉得没意思了,意兴阑珊地站在人群外围不知道在琢磨什么。

她仔细回想了一下。

村里也不是所有妇女都跟她一样,被人喊赵婶子的。

别的不说,就说钱老二媳妇。大家都喊她小贾、贾嫂子、贾妹子,怎么的到她这儿就变成赵婶子了?

赵婶子想不通。

她等热闹散去就拉住了扶苏:

“小树,你来给婶娘分析分析。”

扶苏看了她一眼:

“这我哪儿知道?我出生起大家就都这么喊您了,不是赵嫂子就是赵婶子,要不您去问问其他婶娘?”

赵婶子还真去问了。

问了几个相熟的老姐妹,最后只有一个人想起了原因。

她回忆着说道:

“唉你还记不记得?你刚嫁过来那会儿,我们问你叫啥,要怎么称呼你。你说你叫李小花,你男人说村里叫小花的太多了,姓李的也好几家,叫人不好分辨。”

喊一声小花,村里能有五个人应。喊李妹子,也有好几个应。

所以赵婶子她男人就让大家喊她赵妹子,村里姓赵的就一家,不会弄混。

赵婶子,不,应该叫李小花。李小花越听表情就越阴晴不定,最终转化成了咬牙切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