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之禾的同窗太多了。
这群人很多能力也就那样,却能靠着裙带关系坐到主事这种有一定实权的位置。
这个位置给他们,就是他们官职上的巅峰了。但是给皇帝看中的人才,却能成为他们事业的。
所以何必继续浪费在无名之辈手中呢?
顾之禾看了今年恩科会试的考题。
说实话,顾之禾都不知道考生们在考场上看到题目的时候,心里是个什么想法。
近些年的考题越发有往学术上靠拢的趋势了,考生也习惯了。
不是截搭题这种在经典里随便挑几个词拼凑在一起组成一个试题的,让你先分析每个词出自哪里,再把它们结合起来写成一篇策论。很多词还毫无关联,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编才能编出个逻辑来。
就是一看题目还以为不是在选拔朝廷官员,而是在选拔文学博士的。选出来的官文采和博学程度是挺可观,就是不太懂当官和治国。
陡然换成现在的试题,举子们估计都挺崩溃。
顾之禾作为前丞相,当然不能看都不看一眼试题是什么。
反正考试都结束了,过个几天应该就会放榜,他也就命人去打听到了试题,拿回家研究了一遍。
结果题目都是这种画风——
「安乐九年,帝罢朝,数月不出,何以劝谏?」
这是考察考生是否擅长劝谏旁人改邪归正的。
如果有这方面的才能,以后可以针对性培养,给他们安排对应的职务。
还有这种——
「某县两家争一牛,各执一词,以下为双方证词……请判案。」
这是考察考生有没有断案的能力。
毕竟地方县令不仅要懂治理县城里的政务,还要负责断案,本朝目前还没把地方法院和行政部门分割开来。
以及这种——
「前朝兴通年间藏税案,若你是其中被无辜牵连的仓部司庾,你要如何脱罪?」
仓部就是管仓储出纳的,也就是仓库管理员。司庾是仓部的长官,仓库里的东西出问题,司庾难辞其咎。
这道题考察的是考生遇到危机时,会如何应变。
毕竟朝中多的是无妄之灾,很多时候你事情办好了没用,对接的部门出纰漏,肯定要牵连你。你得知道怎么把自己摘出去,而不是跟着对面一起寄,或者成为对面的替罪羊。
凡此种种,不一而足。
至于四书五经……
所有考题里除了最前面意思意思抽查了一下背诵、翻译和解析之外,后头全是这种应用题。
以前那种让你拿着四书五经写策略,讨论天下大势如何、君王要怎么治国的,通通都没有了。
秦政和扶苏都觉得这些太假大空了。
与其考这些写烂了的东西,不如考点实际的能力。
他们当了这么多年皇帝,那些理论他们可比考生懂多了。考生再怎么写也写不出花来,内容只会让他们看了之后会心一笑,觉得还是太过稚嫩了一些。
那么,不如直接考察能力好了。
就是猝不及防地进行考点更改,对考生伤害极大。考场里一大半人心态都崩了,写出来的答卷一塌糊涂。
听说阅卷的考官们一个头两个大,差点改出了心理阴影,以后再也不想判卷了。
有人委婉地提醒陛下:
“如此是否太仓促了一些?”
好歹提前提醒考生,让他们考前有个准备。而不是到了考场上才发现我们今天不考语文,考数学。
对此,秦政只反问了一句:
“科举选拔的是什么?”
臣子摸不着头脑:
“未来的官员?”
秦政颔首:
“那朕考的难道不是如何做官?试卷有何问题?”
臣子哑口无言。
是啊,他们选拔的是官员,不是四书五经博士。
只不过考四书五经的话,有已经完善的模式。阅卷会很省事,因为大家都很清楚什么样的卷子肯定能拿高分。
考实际应用的题目,那可就不一样了。
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应对方法,有些方法你觉得好,我觉得不好。要在里头挑出合格的答卷,简直不要太难。
这种就是属于没有标准答案的卷子。
而且他们也不清楚皇帝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才,万一被黜落的考生里有能让皇帝觉得眼前一亮的内容呢?
总之,臣子们都觉得陛下在胡闹。
他们根本不知道,陛下不仅搞了这种题目,还让人按照题目不同分开判卷。
单一题目回答不错的,秦政觉得可用。这是偏科人才,可以放在合适的位置。
好几道题目答得言之有物的,秦政也觉得可用。这属于能力比较全面的人才,可以重点培养,让他们去综合性强的官位上发光发热。
所有题目都答得中规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