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884章(1 / 2)

终究还是走上了其他始皇帝的老路。

没有人可以抵挡秦梓桑,没有人。

既然已经发现了新型作物,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简单了。

大秦开启了新的奖赏机制,鼓励庶民去发掘抗寒抗热的各式植物,用以换取奖励。

有官府统一管理,安排人手进行分辨是否能吃、是否有药用价值,避免民众胡乱尝试出现问题。

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。

极端气候对蛮国打击更加巨大,因而秦军在北地和蛮人的对战也十分顺利。

近些年蛮人驯养的牲畜死伤惨重,冬日冻死夏日热死。往年食物缺乏还能南下掠夺,如今却非常困难。

毕竟夏国也受灾严重,压根没粮提供给他们掠夺。

天灾时期活命是第一要务,蛮王很快选择了投降。投降后提出的谈判条件就是让蛮人内迁,前往其他更适宜生存的区域生活。

再这么下去蛮人要灭族。

就算不会族灭,种群数量也肯定提不上去。就那么点人苟延残喘,适应了极端气候又如何?去过打猎的野人生活吗?

父子四人凑在一起汇总各国各郡人口数量的时候,发现有些地区人口死亡率比其他地方高得多。

扶苏便说道:

“应该是生存环境太恶劣了。”

人们遇到灾荒会往安全富足的地方跑,这就是逃荒。

然而古人一般不会轻易逃荒,毕竟逃荒很难带走家当。且漂泊无定,不知道能不能寻到落脚地收容他们。一个搞不好,全家都要死在逃荒路上。

后世的天灾类作品里也有逃荒的,但那时的他们会相对从容很多。从灾害城市逃亡安全城市,不仅不用担心落地城市容不下自己,还能跑得更快更远。

所以相比起来,现代人逃荒的死亡率会低上很多,也不会和危险的家乡死磕。有苗头就会跑,小命重要。

古人跑不起,就只能硬撑着,直到发现情况实在太过恶劣,才会无可奈何地离开。但跑得晚了,结果就是家乡出现了更多原本可以避免的伤亡。

扶苏有想过,是不是应该把这些区域的庶民提前迁去更适宜生存的地区,但这不是嘴上说说就能解决的事情。

牵一发而动全身,需要慎重考虑。

玄景就没那么多顾虑,他直接说道:

“把这些区域的庶民迁走好了。”

以前是需要人口分散在全国各地,占领住每一片土地。除了实在不宜居的地方,其他地方都得有人住才好。

不然算什么领土?敌人跑去占领了他们都不知道。

尤其是边塞区域。

可现在,外头怕是没什么敌人能生存了。这几年人口锐减,方才统计出的数量居然只剩一千八百万左右。

玄景觉得,把人口聚集起来,加强抗风险的能力才是正事。就这么点人,人口居住得密集一些的话,光一个秦国旧地都能塞得下。

人口聚集不再分散,也方便政令传达和集中救灾。

秦王瞥了他一眼:

“胡闹。”

气候这么差,迁移人口哪有说着简单?什么季节迁?高温的时候还是严寒的时候?怎么保证迁移的过程中不会死太多人?

这些都得顾虑。

玄景辩解:

“我只是打个比方,没说要把人都迁到秦地来。”

秦政则提议:

“无论如何,先将死亡率高的地区人口迁到附近相对好些的区域。给他们置换田地,再给一笔安置费,叫他们重新建起房屋田舍。”

那些区域比其他地区更容易遭遇灾情,这是天灾,人控制不了。但凡是野兽肆虐什么的,他们都能去处理掉,也就不至于非得搬迁了。

好在秦国手里田产充足,还能换得起。

扶苏想起屯田之事:

“将家无余产的庶民迁来秦地附近,离得近也方便都城管辖和粮草调配。”

有家产的不好迁,没有的则大概率愿意跟着军队撤离。只要跟他们说去个灾害少的地方,大部分淳朴的庶民还是愿意追随的。

也不知道以后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变得不宜居,还是大家渐渐习惯后觉得全国各地其实条件都还好。

扶苏感觉可能是后者。

毕竟人在适应环境。

玄景发愁地看着数量骤降的生育率和飙升的幼儿死亡率,感觉再这么下去真的要完。

扶苏却说:

“等安顿下来生活太平了,新生儿会变多的。”

到那时出生的孩子,估计天生就无惧冷热,也就没那么容易夭折了。现在死亡的幼儿多是之前就出生的,身体的适应能力不够,被天灾淘汰。

不过年纪更小一些的婴儿反倒存活率比四五岁的幼童高,可能是因为婴儿的自愈力强。他们正是快速生长发育的年纪,也能快速完成身体改造。

反而是孕妇身体比较脆弱,难以迅速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