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北朝帝业 第289节(2 / 4)

军将出,其南北边衅大起,胜负仍然未定,时机大有可趁。据地望其成败,亦是应有之义。不受兵戈之险,岂得拓地之实?”

李泰这么说,当然不是要声援王思政,这件事他既不身在其中,也就没有高谈阔论的必要,因为被宇文泰问起不得不说上几句,但目的还是为了将话题引到他所关心的荆州局面上来。

讲到这里,李泰也就不再掩饰自己的心意了,直接开口说道:“此番东征,凡与东贼交战,虽然侥幸未尝一败,但亦有感贼志凶顽,诚如主上所言,若欲大破之,恐非短年之功。如今关西地狭民少、虽然用极人地之力,恐怕仍然未及贼所在据丰饶之土。既需长年才可望大胜,那么补养国力亦是制贼之关键、兴国之枢要!”

宇文泰听到这里,顿时也来了兴致,他自然忘不了李泰除了军事上的才能和表现之外,搞钱的本领同样不俗。尤其是后者,在整个霸府文武群体当中几乎都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,如今府库中所积存的钱粮,还是李泰在东征前搞来的呢。

“伯山所言确是至理,于此你又有什么创见?”

宇文泰望着李泰又笑语发问道。

“当下遭逢变故者,又岂止河南一地。侯景费劲心力笼络南朝,梁帝老迈昏聩,耄耋之龄竟然轻入贼彀……”

李泰又将之前同崔谦等人谈论时的一番说辞向宇文泰讲述一番,这一次讲的更加具体:“梁帝嗣子早夭,诸子皆壮,今所居嗣者于其户中亦不孚众望,兄弟皆有争序之意。梁家自谓事礼专注,其宗室却人性乖张、伦情淡薄……”

梁武帝萧衍生有八子,到如今已经死了一半。死去诸子中,长子昭明太子最为知名,名声也是最好的。

仍然在世的四个儿子,分别是第三子萧纲、也就是如今的太子、未来的梁简文帝。第六子萧纶、封爵邵陵王,如今官居南徐州刺史、坐镇京口。第七子湘东王萧绎,以荆州刺史而坐镇江夏。第八子武陵王萧纪,以益州刺史坐镇蜀中。

同时萧衍因为没有以昭明太子的儿子为嗣而心存愧疚,将其诸子皆就大郡之封。眼下所处最为显要的,便是昭明太子第三子岳阳王萧詧,今以雍州刺史而坐镇襄阳。

通过梁武帝儿孙们的居官履历便可以看出,其人将名城大邑皆列授宗室,地方上的军政权力大量集中于这些远近宗室手中。

宇文泰原本还以为李泰是又有了什么敛财妙计,听完后才知道他居然是把下一步开疆拓土的目标定为南梁,便也认真思考起来。

李泰见宇文泰颇露心动之色,便顺势将崔谦主笔那篇攻略计划两手奉上,并且说道:“荆襄之地物情久有不化,若欲立彼而求大进,则需以强济之士慑之勒之,人情井然之后物情通达,继而更作进望。臣前功未竟,心甚遗憾,自请出事荆襄,以期为主上阔取汉沔!”

第0525章 旧情不复

“伯山果然壮气可嘉,前事方已,又立新志!若人皆如此,何患贼之不除?”

宇文泰见李泰早有准备,便也微笑着赞赏一番。

只不过这么重要的事情,也难即刻便做出决定,他先着员将李泰奉上的表章收取上来,略作翻看之后才又说道:“伯山你心力汇聚的建策陈计,我一定仔细阅览斟酌。无论计策当下是否可采,都会尽快给你一个答复,让你不必为此焦虑等待。”

这已经算是非常重视贴心的答复了,若换了其他人,甚至就算是之前的李泰自己,无论进献什么计策,大行台采纳不采纳自然没有向进计者通知解释的义务。

李泰也自知这事急不来,反正计划已经呈交上去,自己的意愿也表达出来,接下来成与不成便安待下文了。

当他起身请辞告退的时候,宇文泰却又说道:“陇边新进一批良驹,其中优者多在内厩,伯山你便顺道挑选一匹合你心意的留用。”

李泰听到这话,连忙又作谢恩。如今的他倒不是很在意一匹良驹名马,但这种细节上的关怀举动却是让人感动。

李泰自己深受大行台这行为感动的同时,心内也在暗暗提醒自己之后也得注意给梁士彦、贺若敦等部将们营造一下这种突如其来的关怀惊喜。所谓知遇之恩,除了人尽其用之外,不就是从这些细节小事上体现出来?

台府内厩位于府中东侧的兵城里,李泰在谒者带领下来到这里,便见到出出入入忙碌的马夫役力,当然最醒目的还是圈厩之间那一匹匹骏马。

数年行伍历练,加上战场上的实际体验,如今李泰也颇具相马之能。行途中他便从谒者口中得知这一批陇右良驹本就是优中选优,送入霸府的主要用途也就是赠送内外诸将,大概也是为了向众将表示宇文导出镇陇右已经初有成效、功绩不俗。

毕竟陇边局势如何变迁,他们关内众将也只是道听途说、感触不深,可这名驹良马却是实实在在的分发到他们每个人手上。拿人家的手短,总不好再到处宣扬宇文导能力不行、在陇右任上不够称职。

想到这里,李泰便深为老丈人独孤信愤慨,决定要把这一批战马当中最优秀的一匹马王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