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示意相阻。
水溶俊朗面容上怔了怔,心头凛然,他已明白南安郡王之意,贾家之事,他插手太深了。
天子昨日以圣旨明发中外,就是警告。
崇平帝端坐在御椅之上,居高临下,下方情状,几乎一览无余,将余光瞥了一眼北静、南安二王的小动作,也不理会,高声道:“贺卿。”
礼部尚书贺均诚,整容敛色,跃众而出,手持象牙玉笏,说道:“圣上,老臣在。”
“将贾珩《辞爵表》念给诸位卿家听听。”崇平帝面容淡漠,清声道。
吏部尚书贺均诚道了一声遵旨,就接过内监递来的奏表,朗声念起。
这位隆治六年科举入仕的状元,记忆力卓绝,有过目不忘之能,其实不需寻奏疏,就能准确念出,一字不差。
相比昨晚大明宫中戴权的演绎,多少有些“用力过猛”,如非疏文恳切、拙朴,几失自然之意。
贺均诚其人仪容雅正,声音清澈洪亮,原就主持过各种国朝大典,如今清朗的声音,在空旷的含元殿中念起,响起在文武百官耳畔。
辞爵表,那种恳切辞去爵位的心志自白,不仅在昨天震撼着内阁大学士,而且在今日,令含元殿中文武百官,心思震动。
不是,这叫贾珩的……玩儿真的?
这简直是……古之圣贤风骨。
“不恩祖荫,功名自取,好志气!”如六部尚书、侍郎,对视一眼,不约而同闪过一个念头。
这是要上史书的!
但凡这贾珩不是太废物,不论是科举还是从军,都要受圣眷垂视,总要给个一官半职,成全一段千古佳话。
几乎大部分文官心头都是生出此念,就连北静王水溶,都是面现惊异,回眸看了一眼南安郡王,心思震惊莫名。
怪不得南安老王提醒他,不让他方才多说话。
若是一开口,就是丑角无疑了。
人贾珩都真心不要爵位,你水溶急急慌慌等着换人递补做什么?
看你那为贾家奔走的模样?
而在工部尚书一列,躬身站在大殿门槛处的贾政听着表文,儒雅白皙的面容上就是现出惊异,久久无言。
因为,表文不仅提到了贾珩自身的遭遇,还提及到了荣国太夫人贾母,而贾珩纵然是表文上,都是对贾母的品格给予高度赞扬。
贾政面色复杂,心底重重叹了一口气。
第112章 歪打正着的政老爹
“我荣宁二府,都看错了他!”
贾政面色羞惭,垂下头,想起自家兄长的“得了便宜还卖乖”之语,只觉一张脸火辣辣的,臊得无地自容。
这是被光芒刺到眼的感觉,太亮了。
不仅仅是贾政觉得道德上自惭形秽,就是一些年轻的科道言官,都觉得与有荣焉,面色振奋,蠢蠢欲动。
江南道御史陈端,身量挺拔,形容俊秀,目有风仪,是崇平朝的二甲进士,道:“臣为圣上贺,圣皇在世,播礼乐治天下,布德政于九州,臣民如沐日月清化,崇尚节义。”
山西道御史徐谧、河南道御史杨文轩,六科给事中都是纷纷出来奏陈。
含元殿中难得一片祥和,这些吵吵闹闹的言官,几乎是同一口径,殿院的纠仪御史都是睁一只眼,闭一只眼。
怎么说呢,
甚至贾珩都低估了此举对陈汉德政的积极意义。
大汉立国以来,其实也围绕着礼法治国的问题上,也是展开过论争。
纵观古代,从西周时期的“为政以德,以德配天”,秦时的“缘法而治”,“严刑重罚”,两汉时期的德主刑辅,再到唐时的“德礼为政教之本,刑罚为政教之用”,可以说德政教化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,逐渐被提到了与法平齐,甚至超过法制的水平。
哪怕是后世,都有“法安天下,德润人心”之语。
陈汉从前明的“明刑弼教”出发,沿袭前汉“以孝治天下”,也是复现了“德主刑辅,礼法合一”的治国主张。
以上,只是说明,封建社会对于德治人心的教化,甚至在许多时期,尤在法制之上!
就以贾珩辞爵一事而言,无疑是……放了个“大卫星”。
陈汉国朝百年以来,从来没有过的事儿!
不要官职,还能说你是沽直邀名,学前汉的屡次征辟不就,似有沽名钓誉之嫌。
甚至还有一二宵小,恶意揣测,你不愿忠于王事,或是心存怨望?
结果,你爵位都不要?
这人脑子……不是,就是品德高风亮节,简直可以留名青史,树为道德典范。
“臣本愚直……”
崇平帝威严面容上,神色高妙,平静目光掠过殿中文武百官,心头虽然满意,但面上却故作难色,叹道:“诸卿,朕也是左右为难,有心嘉允之,然圣旨诏书已明发中外,邸传诸省,如改易旨意,是否有朝令夕改之嫌?如不改易,岂非辜负了贾珩此子,磐石不移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