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空口挽留,肯定是没用的。
就算签订了契约,那也不能隔这么远打官司吧。
多数商贾第一个想法,便是自己解决,出门在外威逼肯定不行,只剩利诱了。
外来的伙计们,倒成了昌河州丰收的第一批受益者。
“涨工钱,涨工钱还不行吗。”
“这地方虽好,可也冷啊,还离家那么远,还是回咱们老家好。”
“大家都涨工钱,放心吧。”
有了这个插曲,不少做完买卖的商贾,立刻赶着牛羊离开。
纪大人虽然好,可跟他们抢人啊。
这可不行。
这些走的商贾,自然错过了棉花摘下来的盛况。
他们虽然知道昌河州棉花产量极高,也知道这质量很好,可滇州棉在全国各地,基本能种成,无非是产量高低的问题,所以并未太在意。
却没想到,这昌河州的棉花,才是最适合织布。
估计这个宝库,要等下次过来才能发现了。
一批批商贾离开,留下来价值四五百万两的物资,除了草原各部生活水平提高。
昌河州,岐州同样跟着受益。
而且卖给自己人的东西,肯定更便宜,几乎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。
自然也为了投桃报李,感谢纪大人带来这么好的牛皮。
不过这些商贾是离开了,昌河州的丰收却被他们一路传到平临国各地。
即将离开的宋大人都道:“明年,来投奔昌河州的人肯定更多。”
其中原因很是复杂。
混迹官场时间长的官吏,几乎一眼能看出原因。
宋大人的三叔,纪楚之前也很熟悉,宋三叔在闽地做学政,那地方称作“人满为患”都不为过。
本来就是山多地少,又信奉多子多福。
资源就那么点,人多了,每个人分的就少了,士族们还想多拿多占,自然显得“拥挤。”
就拿科举名额来说,人口多的地方,科举的艰难程度,便上一个台阶。
中原豫州鲁地一带更不用讲,甚至闽地不少人,都是因为中原“太挤”而搬迁到那里的。
平临国承平时间长。
加上这些年经济科技有所发展,人口自然越来越多。
根据宋三叔的推测,棉花尚且算平价且普及,就在这五年十年内。
到时候平临国各地,人口堪称爆炸性增长。
甚至不少官员,甚至皇上,内阁都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意识到,纪楚远去昌河州的原因。
平临国地大物博,可人口过于集中。
这些未开发的土地,才是最终的答案。
这也是宋大人讲,明年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。
甚至只是个开始而已。
不过以宋大人的性格,他说的肯定不是这个啊。
“感觉昌河州升为昌河府,只是时间问题。”
这地方,面积足够了,差的是人口,户数,耕地。
后面各项的发展,原本应该极为艰难,现在却不好说了。
在纪楚手中,什么都妙手回春!
纪楚听他这样讲,直接问:“你听到什么风声了。”
宋大人低声道:“皇上梦到先皇了。”
啊???
这是是曲夏州州学学政讲的。
那位之前在钦天监任职,因为曲夏州编纂的数科符号,自己跑到偏远之地当学政,向来是一桩奇谈。
刘宝愈刘学政人虽然在曲夏州,但钦天监还有他的老友,难免知道京城情况。
纪楚听得欲言又止,开口问道:“皇上梦到先皇,夸他了。”
“没错,托梦说,皇上做得不错。”宋大人压低声音,“还夸他比太子更适合做皇帝。”
纪楚脸上都要绷不住了。
这样也行吗。
也是,皇上算是得位不正,毕竟他当着皇帝,颇有些捡漏的成分。
不仅如此,当初登基大典很是简单。
现在有“先皇托梦”,倒是件美谈,算是“先皇认可”,天命所归了。
“他敢这么说,还不是因为你。”
开疆扩土啊,还跟草原和谈了,曲夏州那边的朝贡同样是纪楚建立。
所以宋大人才会这样讲。
对比起来,纪楚如今的东北总督职位,还是太低了。
想来肯定还要升一升。
“只要等草原真正和平,岐州也有个模样了,你更大的封赏,还在后头。”
说话的人是宋大人,纪楚也不跟他客气了。
大家都是从沾桥县出来的,直接道:“别给我画饼啊,还是好好做事吧。”
“昌河州可穷着呢,你们工业作坊园就没有技术扶贫的打算?”
技术扶贫。
是什么东西。
当然是你们派些厉害的技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