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城门还有数十步,大群身穿重甲的陌刀军杀了进来,吐蕃士兵大喊着冲了上去了。
双方瞬间战成一团,血肉横飞,人头滚滚。
此时,李邺已经将城头上的数十名吐蕃士兵全部清理干净,他就站在西城门上方,注视着吐蕃士兵的作战。
这次入侵安西的全部是正宗的吐蕃士兵,没有吐谷浑和羌人,他们果然个个悍不畏死,尽管前面士兵被斩杀成碎片,后面的士兵依然冲上去,没有一个人转身逃命,难怪吐蕃军能成为大唐噩梦般的存在,果然每一个人都意志顽强,虽死不惧。
但吐蕃士兵毕竟人数太少,他们的长矛也刺不穿重甲步兵的铠甲,短短两刻钟后,最后一名吐蕃士兵也被杀死,三百名吐蕃守军全军覆灭,无一活口。
唐军如法炮制,又接连收复了蒲桃城和弩支城,不过在收复弩支城还是出了一点意外,十几名吐蕃士兵出去收税羊,发现了隐藏在二十里外的唐军主力,这些吐蕃士兵仓惶逃到了典合城,典合城的吐蕃军顿时如临大敌。
但事实上,典合城的吐蕃军也很清楚,城内的五百吐蕃军根本守不住周长八里城池,这可不是天宝五年的石堡城,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的石堡城,一百多名吐蕃守军就能让数万唐军望城哀叹。
其实我们想象一下也不可能,周长八里,相当于四千米,每隔八米站一名士兵,那种感觉,只能说比葛朗台煮的稀粥稍微好一点。
所以在发现其他三城都已经陷落后,典合城的五百吐蕃守军果断放弃了城池,向且末城撤退。
就在吐蕃军撤走一个时辰后,唐军主力赶到,占领了典合城。
其实,这也是吐蕃军犯下的一个错误,本来兵力就少,只有两千余人,还要分兵占领五座城池,最后导致被唐军各个击破。
尽管吐蕃军士兵个个悍不畏死,但也没有,顶层战略失误了,低层士兵再怎么拼死抵抗,也无济于事。
李邺没有耽误时间,在拿下典合城后,李邺命令尉迟光率三千士兵守住典合城,将其他三座城内的粮草物资全部运到典合城,防止尕斯草原上的吐蕃军继续进犯安西,李邺则亲自继续率领大军向数百里外的且末城杀去。
第490章 激战且末(上)
且末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,但它是个小国,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,只有周围的一亩三分地,远没有隔壁于阗国那样地域广阔。
但到了北魏时,且末古国就已经灭亡了,且末城内只有百余户人家。
到唐初,唐玄奘经过这里时,且末古城还在,但城内已空无一人。
南疆的城市历史,基本上就是一个和沙漠做斗争的力量,沙进人退,河流改道,一座座古城陆陆续续被放弃,人们远走他乡,且末古城如此,楼兰古国、精绝古国也同样如此。
并不是所有人同时离开,那是里才会发生的事情,事实上,就算放弃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,几代人的不断抗争,不断绝望、离去,等最后的坚守者也死亡后,整个城池就彻底沉寂下来。
不过且末城并不是因为沙漠侵袭才消失,而是因为且末河改道,河流改道后,土壤沙化,植被消失,人畜饮水都不方便了,生活环境也恶化,自然就会放弃老城,迁徙到新的河边重建新城。
虽然居民们还自称是且末国人,但实际上,且末国已经消亡数百年,且末城、若羌城、蒲昌海等等都被唐朝划为沙州地界,成为唐朝的正式领地。
且末新城周长约十里,在中原也能算一座小县城,城内生活着数百户居民,大大部分居民都生活在城外。
这座且末城是唐军参与兴建,非常坚固结实,唐军也曾在这里驻军一千人。
但在七月时,一万余吐蕃军突然杀至,镇守若羌四城和且末城的唐军几乎全军覆灭。
吐蕃军随即又撤退,留下两千余人控制这五座城池,为什么要撤走,实在是这五座城只能养活两千军队,唐军也是如此。
这就和藏南一样,为什么明明夺下来了,又要放弃撤走?因为如果不撤,敌军一旦切断后勤补给线,军队就全军覆灭了。
现在的且末城也被吐蕃军占领,考虑到后勤补给问题,城内的吐蕃军并不多,只有八百人,加上从典合城撤来的吐蕃军,一共一千三百余人。
此时,且末城的吐蕃守军正在和唐军作战,这支唐军不是李邺的军队,而是从于阗镇杀来的一支唐军,只有一千余人,由于阗镇副指挥使段秀实统领。
段秀实主张趁冬天吐蕃主力撤军的机会,出兵夺回且末城和若羌四城,但指挥使王滔却死活不答应,两人发生了激烈争执。
段秀实一怒之下,率领自己的部属一千余人杀到且末城,企图强行夺取且末城,然后以且末城为根基点,继续夺取若羌四城。
但吐蕃军哪里容易对付?且末城吐蕃军接收了典合城撤来的五百士兵,立刻留三百人守城,一千军队杀出来迎战。
两支军队在且末城以西的沙地上激战,吐蕃军队伍整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