绣衣卫指挥使立马告罪,若是王二柱普通就罢了,偏偏如今看来,是个人才,那就不一样了。
对于普通百姓而言,名字不需要什么内涵,顺口一点,玄学方面有助于孩子能立住一点,也就事了,就像二柱,柱子嘛,一看就能立住不容易早夭。
哪怕是划定了区域在山东黄泛区……区域很小吗?不小了,重名的也太多了。
何况村子里,猛然多出几个二柱,谁又能说得清?
所以镖局出身的许本能轻易找到,但是王二柱,仅凭一个名字,要实打实确认其人,太难了。
元泰帝却道:“不怪你,知道了方向,大梁总不至于找不到人才,太子如何看?”
姜衡也道:“天机本就难得,何必事事强求,且若是成就能换一家人平安,他未必不愿。”
且天幕降世,天幕中的汉字虽然是简化的,但那也是字,真正的聪明人,就算没有钱读书,也早就趁机学习了。
有志者,总会找到机会出人头地的。
滨州,大土村,十几家凑在一起烤火,共看天幕:
“二柱二柱,说不定这个就是你,你真不去官府啊,万一成了呢!”
面对邻里的劝说,王二柱搓了搓手,手上是做木工留下的茧子,声音带着丝憨厚,道:“不了婶子,那么多二柱,未必是我,何况我什么都不会,朝廷不缺人的。”
“哎呀你真的是,你这不是死心眼吗?!”
王二柱只笑笑,不再多说了,婶子和邻居见状没意思,也只能与二柱他爹娘说起诸多二柱来。
王二柱默默抬头,一片嘈杂中,只看字,接收的讯息反倒是快一点。
任何一个二柱,得太子重视教导,成就都不会差,所以,他是不是天幕中的二柱,其实根本不重要。
他已经享受了名为“二柱”的福利了,他因名字得村里重视,得村学重视,得老师重视,拜入了墨家门下,这就已经很好了,贪多不足,反倒不妙。
【而二柱,也是第一个纯靠技术,不靠四书五经,闯入北辰殿,位列工部左侍郎的三品官员。】
各地,仅存的墨家弟子,纷纷大笑,就是就是,不靠四书五经也能当大官哈哈哈,重点不是当大官,而是站在了诸多靠四书五经入朝堂的儒家弟子之上,还有比这,更让墨家感到畅快的吗?
【与鉴正堂师兄弟们的早早步入仕途不同,早期的二柱,并没有被鹤仙安排进工部,而是和一群匠人待在一起,互相学习,互相进步,最开始,二柱给自己的定位就是“读过书的匠人”,而非官吏。】
墨家表示,这就是他们墨家失散多年的亲弟子!
技术,也是需要理论,需要学识去支撑,去总结,去改进,去传承的。
而天幕中的二柱,读过书,却能沉下心,认清自己为匠人,不浮躁,不自傲,天生的墨家弟子。
【在楚王的暖房被弹劾,被没收后,二柱收到了自鉴正堂毕业后,他自己的第一个大课题——玻璃。】
第55章 军事调度与政令效率
“玻璃?你对艺术方面,什么时候又感兴趣了?”
怎么感觉,一刻都停不下来的?哪哪儿都要去插一脚?好像还都搞出了点名堂。
若说元泰帝此言是出于好奇,那臣子们,就有些淡淡的死感了,这次以工部的官员们最为心慌。
【玻璃,其实并不单指我们现在常用的透明玻璃。
自春秋战国时期,就已经有早期玻璃了,以仿制玉器为主。
到了汉代,工艺提升,我们曾出土用铸造法制成的翠绿色玻璃耳环,以及透明的玻璃牌,可见古代先辈的智慧。
像是璆琳,药玉等,其实都是玻璃在历史演变中的名称之一。】
天幕下的商人又开始躁动了:
“常用?后人竟能常用透明的玻璃?”
“这说明玻璃的技术一定会有提高。”
“不止,成本也一定会降低,不然无法大规模推广!”
所以,会是这位王侍郎,改进了玻璃的技术吗?
“如果能控制成本,批量生产,那之后的海贸,又能多一样‘贵重物品’了。”
【而鹤仙想让二柱他们捣鼓的,就是降低玻璃工艺的制作成本。】
“果然!”
商人们一个个都激动了起来,又到了他们的主场了!
【玻璃的价格之所以昂贵,是因为技术工艺的不稳定,原材料的不便,甚至是所需要的高温要求高,而成型的方法,无论是括浮法还是吹制,都很考验匠人的经验。】
天幕下,各地的匠人,商人,甚至是文人,都准备好抄笔记了。
第一次直观被天幕喂饭的东宁省百姓,更是宛如看到了神迹。
东宁省官员甚至有些后悔,怎么就没沐浴焚香再看天幕呢!
【首先,便是原材料的准备,玻璃的原材料,说复杂也复杂,说简单也简单,最主要的,莫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