崔衍昭:承诺得好郑重。
他只是小声说了一句,没想到王适安竟然能听到,还能给出这样郑重的承诺。
崔衍昭应了一声, 有些不好意思地看向其他地方。
士兵们开始进行清理。
一部分检查尸体, 一部分挖起用来填埋尸体的土坑。
五万的尸体并不是小数目,需要的工作量很大。
崔衍昭看着这沉默的清理场景,脑中忽有疑问一闪而过。
这些死的都是燕国的俘虏,他们江南本该只是来帮忙的,燕国的清理战场的人为什么迟迟不来?
是因为太恨了,所以先追过去报仇了吗?
崔衍昭想了半天, 觉得这个最合逻辑。
贺兰绪收到被屠杀五万俘虏的消息后就支撑着上了马。
诚然, 他身体状态每况愈下,精神也跟着越来越差, 但夏国屠戮了五万人,如此挑衅之举,绝无容忍余地!
他恨得咬牙切齿, 五万的将士全都葬送在夏国刀兵下,或许那其中还有他视若珍宝的唯一的儿子
恨意驱使下,他直接下令不惜一切追逐夏军,与夏军交战。
在复仇面前,收容那些尸体都已经不是首要之事。
他要以夏军的鲜血来雪此仇!
天色从深到浅,渐渐又染上似血的红。
又一次日落的时候,战役总算告一段落,贺兰绪与部众驾马,缓慢地向悬瓠而去。
那里是五万将士被抛尸的地方。
或者贺兰宝也在其中。
贺兰绪忍住心里的无时无刻不在蔓延的沉痛,仍撑着平素沉稳儒雅的姿态。
他不仅是皇帝,也是主将。若他出现崩溃的兆头,剩余的部众也将崩溃,士气会土崩瓦解。
终于到了悬瓠城。
贺兰绪皱眉,手紧紧抓住缰绳,质疑地看着眼前的场景。
他认得江南士兵的战甲,也认得王适安。站在王适安身边的人虽然从未见过,但从容貌和站位上,他也已有头绪。
江南的皇帝甘冒锋镝来到这里,定然所图不小。
随从的臣子也看到了分工明确的江南士兵。
一人惊道:陛下,他们居然在打扫战场!
是在帮助他们,还是另有图谋?
短暂震惊过后,众人平定思绪,开始默默地观察。
越看,心便越发沉重。
那些染血的尸体,都曾是他们燕国的希望,如今就这样折在夏国人手里。
灰蒙蒙的阴影笼在每个人的心上。
全体不知沉默多久,贺兰绪轻轻地道:去,和他们一起清理战场。
他翻身下马,脸色惨白,身形不着痕迹地一个趔趄,又很快地重新站定。
士兵们从他身边经过,一个个小跑向战场。
亲近的臣子伴在贺兰绪身旁,担忧地看着贺兰绪。
他们是贺兰绪亲近之臣,自然也知道贺兰绪身体状况,担心贺兰绪发病无人照顾,于是不敢远离。
贺兰绪看着远处,目光渐渐透露出一点苍凉。
察觉到他情绪,群臣静默。
失去了五万青壮,也失去了太子,带领他们的陛下也身体欠佳
谁还看得到燕国的未来呢?
静默着的时候,战场上传来不知谁人唱出的歌声:
高高山上树,风吹叶落去。一去数千里,何当还故处。1
一去数千里,何当还故处。
北人恋土,可是从出征那时起,许多人便注定此生无法返回故乡。
如今这被夏军残忍屠杀的五万人,更是完全没有了回故乡的可能。
歌声一浪接着一浪。雄浑悲怆,引人泪下。
高高山上树,风吹叶落去
群臣中有的已忍不住以袖拭泪,他们有的是鲜卑勋贵,有的是河北汉人,但共同点都是因为连续不断的战争而经历过,甚至还在经历着有家难回的痛楚。
歌声中,贺兰绪嘴唇颤抖,勉力忍耐着,才不至于同样泪下。
人与人的情绪常常是共通的。
燕国军队里的悲怆氛围,不觉也感染了江南的士兵。
江南的人经历过南下之苦,对回家这一要素更加敏感,许多也跟着唱起来,有的一边铲土,一边擦起眼泪。
崔衍昭忍不住想起一句诗。
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。2
王适安嗯一声,崔衍昭才发现他居然把脑袋里闪过的诗句念出来了。
还好王适安没追问这句诗的由来,而是宽慰道:陛下不必焦急,不过多久,就可以返回建康了。
崔衍昭松了一口气:多谢大将军。
王适安见崔衍昭摆脱了刚才那忧郁的神色,扬了扬唇,准备再说几句。
只是胃里忽然一阵难受,使他忍不住干呕了几声。
崔衍昭:!
看王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