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我靠种田养活二十万边军/花间酒 第36节(1 / 3)

这位曲老爷为什么不在本地招佃户,要是他们千辛万苦赶到冀州,佃户招齐了可怎么办?

那几个人高马大的送信人很有耐心,一一回答了流民们的问题。

从这里沿着官道一直往北走便是冀州,东家姓曲,字长安,家住在冀州青岱县,不过冀州每个县城都有他的产业,城门外也设置了粥铺。

只要找到挂着曲记招牌的粥铺就能去领一碗稀粥,吃完继续往伙计给你们指的路走,很快就能到达青岱。

但是丑话说在前头,曲东家只喜欢老实本分的人,若是有人在粥铺闹事或是哄抢,曲家的护卫可不是吃素的。

至于为什么不在本地招佃户,是因为曲东家的田地都在幽州,本地愿意去的都去了,幽州离边境很近,冬日气候也更寒冷,你们也要考虑清楚,若不愿意去幽州的,就不用去了,免得白跑一趟。

你问要招多少人?东家说了,越多越好,来者不拒,若是你们在路上遇到其他流民,也可以跟他们说一声,路上有匪徒,同行的人越多越安全。

解答完流民们的问题,送信人又紧赶慢赶的上路了,后面遇到其他流民,又是一番口舌。

冀州青岱县曲长安接收流民做佃户这个消息,如长了翅膀般迅速传入各处流民们的耳中,大量流民开始向北迁徙。

活下去的希望如烈火燎原,让流民们撑着一口气走到了冀州。

果然,一入冀州地界,人们便在一个小县城的城门口见到了粥铺。

流民大多不识字,不认得粥铺旁挂着的‘曲记粥铺’四个字,但这里只有一个看起来像粥铺的棚子,临时搭建的棚子里架着几口大锅,煮着热气腾腾的杂粮粥。

那杂粮粥说是粥,其实跟面糊糊差不多,煮得十分浓稠,一碗下去,空空的肚子泛起暖意,令人绝望的饥饿感也随之退去。

粥棚里除了负责煮粥发粥的曲家家丁,还有几个拿着武器的护卫,若有人不老实想要抢粥,便会受到护卫的厉声呵斥。

“都老老实实排队,不准插队不准抢,一人一碗,吃完了在那边把碗洗干净放好,然后沿着这条路往北走,下个城镇也有粥铺。”

“干什么呢你!?不老实就回去,我们东家只要老实人。”

“别挤,也不准插队,都有,那边锅里煮着呢!”

护卫们为了维持秩序,嗓子都吼哑了,好在看着源源不断从城里运出来的粮食,后面的流民们也渐渐安心下来,不再拥挤,老老实实的排队等着领粥。

第45章 流民

杜文君、杜山君两兄弟排在队伍最末尾, 安安静静的跟着队伍往前挪动,杜文君显然识字,盯着粥棚旁边的‘曲记粥铺’几个字出神。

两兄弟是双生子,两张脸长得极为相似, 身材却迥异, 盖因一人读书, 一身习武, 所以身为兄长的杜文君看起来比身材健硕的弟弟看起来瘦弱得多。

他俩原本是常州某个村庄里村长的儿子, 之前连日大雨杜文君便预感到可能会有洪水来临, 提前让父亲组织村民们将粮食家当搬到了山上,算是躲过一劫。

可躲过了天灾,躲不过人祸,有村民的亲戚受了灾, 尽管杜家父子再三强调财不露白, 那人还是偷偷给亲戚送了粮食。

亲戚粮食很快吃完了, 再来要, 被那人拒绝了,于是便心生恨意,将这个村子还有余粮的事捅了出去。

不怕贼偷, 就怕贼惦记,即便村民们有所防备,也抵不住闻见肉腥味儿的饿狼的觊觎,他们的父亲更是在带领村民追回粮食时跌下山坡, 磕到了头,很快便不治身亡。

埋葬了父亲,又带着村民报了仇,兄弟俩索性带着村民和所剩不多的粮食离开故土, 免得再被觊觎。

杜文君是个读书人,甚至还有秀才功名,所以对当下局势有些了解,知道朝廷不会赈灾,也没打算像其他流民那样去京城寻求庇佑。

原本两兄弟是打算带着村民们重新寻找一个宜居之地安家,但一路不是流民就是匪徒,城镇也进不去,山里找不到补给,这一路走得十分艰难,很快存粮便见了底。

就在这时,他们听到其他流民们说起冀州曲长安要招佃户的消息,抱着先混口饭吃的心态走到了这里。

谁知一路上遇到许多北上的流民,他们一村人完完整整的,青壮年保护着老弱妇孺,便是遇到匪徒也没怎么吃亏,许多人见状便不远不近的跟着他们,遇到匪徒就将家小塞进他们中间,男人帮着打架。

杜山君见状,干脆让他们加入进来,于是队伍越来越壮大,因为两兄弟本就是以前的村长之子,若无意外,下一任村长便是他俩其中一人,村民们以他们马首是瞻,后来的流民也跟着听他们安排。

所以两兄弟算是这一批流民的小头领。

负责发粥的工人们手脚很麻利,很快便轮到了杜家兄弟,两人领了各自的粥,走过去和村民们蹲在一起,慢慢喝着。

为了节省粮食,粥里不止有米面,还有一些杂粮粉和切碎的蔬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